欢迎访问黑料吃瓜网

10年专注吃瓜

吃瓜质量有保 售后7×24小时服务

24小时咨询热线:4006666666
联系我们
tel24小时咨询热线: 4006666666

手机:13999999999

电话:010-8888999

邮箱:[email protected]

地址:经济开发区高新产业园

您的位置:首页>>吃瓜始末>>正文

吃瓜始末

状元宰相吴潜魂宿南安东田

发布时间:2025-05-07 点此:379次

以宁国府士子身份夺得状元,引起颤动;胸有韬略,拿手审时度势,勇于进谏,两度为相;后遭受虐待,冤死于循州,留下传奇故事
保藏于吴氏族谱中的吴潜画像
人物简介
吴潜:字毅夫,号履斋,客籍宣州宁国府。嘉定十年殿试夺冠,然后两度为相。遭奸佞架空,谪徙循州,病故后由后代扶柩密葬于南安东田。著有《履斋遗集》,词集有《履斋诗余》等。
现在南安市东田镇的芹山湖尾山山腰处,有一“也”字形的古大墓,墓丘坐北朝南,当地人称其为“也字墓”。据介绍,此墓为南宋状元宰相吴潜之墓。吴潜客籍宣州宁国府(今安徽宣城),因其父在浙江德清县仙潭(今新市镇)为官,故出生于浙江德清。那他的墓缘何会出现在南安东田呢?本期《温陵志》带您去一探终究。
此为《西湖古代文言小说选》插图,描绘郑虎臣在木棉庵内痛斥贾似道的场景。
泉州吴氏东观西台大宗祠的正殿上悬挂着为吴潜而立的“状元宰相”匾额。
名臣之子 状元及第
《满江红》词牌是古人非常钟情的调名之一,此调有仄韵、平韵两体,既可表达新鲜绵邈之情,亦可抒情悲惨激越之怀。不论是柳永的《满江红·暮雨初收》、辛弃疾的《满江红·焚烧樱桃》,仍是岳飞的《满江红·写怀》、戴复古的《满江红·赤壁怀古》,都成了流唱至今的佳篇。“万里西风,吹我上滕王高阁……叹十年心思,休休莫莫。年月无多人易老,天地虽大愁难著。向傍晚,断送客魂消,城头角。”这一首《满江红·豫章滕王阁》虽不如岳飞等人的知名,但亦是写尽沧桑之作,此词正是出自南宋名臣吴潜之手,其时他正谪居建昌军(今江西南城),有一年登滕王阁后,发此忧国忧民的虑思与哀伤。而晚年的吴潜的确处于非同一般的悲惨地步,这事还得从头说起。
吴潜,字毅夫,号履斋,南宋庆元元年(1195年)诞生于一名宦之家,据《宋史·吴潜传》载,其为“秘阁修撰柔胜之季子”。吴潜成长在数代讲习理学的家庭,后来他自称“幼闻先臣之训”“泣而识之不敢忘”。父亲吴柔胜是受过程朱理学熏陶的饱学之士,治学极为谨慎,登淳熙八年(1181年)进士第,著有《宗泽行实》十卷,为南宋理学的复兴和开展作出过重要贡献。柔胜生四子,即吴源、吴泳、吴渊和吴潜。吴潜的哥哥吴渊是嘉定七年(1214年)进士,官至兵部尚书、江东安慰使,拜资政殿大学士,封金陵侯。父亲与哥哥现已如此了不得,但吴潜后来的威望,乃至还要盖过前两者。
嘉定十年(1217年),年仅23岁的吴潜,以宣州宁国籍举子身份登进士魁首(状元)。时有歌谣:“水打北园庙,宁国出状元。”说的正是吴潜,可见其时他科举夺冠引起了全城的颤动。不久,吴潜授承事郎、签镇东军节度判官,再改签广德军判官。
嘉定十七年(1224年),潜父吴柔胜卒,享年71岁。那年冬季,吴潜奉柩葬父于长安乡宋山石冈之原,开端长达3年的忧居。
墓侧的“吴府”碑。
据宣城吴氏族谱载,吴潜曾被御赐“忠勤楼”匾。(宣城市前史文化研究会供图)
审时度势 敢做敢当
宝庆三年(1227年), 33岁的吴潜返朝,迁校书郎,添差通判嘉兴府,署理嘉兴府事。之后,一路官运亨通,34岁转承议郎、授秘书省正字;35岁,特授行秘书省校书郎,转任朝散郎、尚书金部员外郎。37岁,迁尚右郎官。作为尚右郎官,吴潜的职责便是在吏部担任武官的铨叙选授,这时他上书称:“重地要区,当豫畜人才以备患。论大顺之理,贯穿天人,当以此为致治之本。”提出为国家储藏适宜人才的计划。
其时丞相史弥远操纵朝政、权势熏灼,吴潜可不论这个,直接贻书史弥远,主张性地提出复兴国家的六论:一曰格君心,也便是保护君主的圣明,防止朝政走傍门;二曰节奉给,意即发起节省;三曰振恤都民,即朝廷要关心民瘼;四曰用老成廉洁之人,意即罢用贪官;五曰用良将以御外患,加强边境防护;六曰革吏弊以新治道,即提高各政府部门的办事效率。能够看出,吴潜是个想要有所作为的官员,一起仍是个敢做敢当、勇于承当职责之人。史弥远实为一代权相,他在收到吴潜这个“小官吏”的主张书后天然并不当回事,回身就将它扔进废纸篓里了。但是,吴潜干事活跃的情绪仍是被人们看在眼里,取得我们的认可。不久,他被朝廷授直宝章阁、浙东提举常平,后改吏部员外郎兼国史编修、实录反省,迁太府少卿、淮西总领。
绍定六年(1233年),史弥远病死,理宗亲政。蒙古约宋联兵夹攻金国。吴潜审时度势,提出“以和为形,以守为攻,以战为应”之策,认为应该警惕蒙古的野心。但朝廷不予采用。端平元年(1234年)四月,理宗欲进兵华夏,克复河南故地,朝臣们为“克复三京,据关守河”的计划争论不休。吴潜上书对克复河南的利与弊进行剖析,期望理宗力所能及。他认为一旦合兵攻金,华夏大地又将是水深火热,朝廷得到的不过是被战役炸毁过的荒城、废墟,而华夏的大众将堕入愈加困苦的地步。另一方面,河南平原易攻难守,驻城戎行的粮草和辎重补给随时或许被堵截,会堕入孤立无助的地步。但理宗自认为是,派兵进入华夏故地,史称“端平入洛”。成果确如吴潜所料,宋兵连续吃了败仗。尽管终究依托强壮的蒙古马队,宋蒙联合灭掉了金国,但南宋也仅取得河南陈、蔡东南之地,证明吴潜所言不虚。吴潜之后又上疏:“保蜀之方,护襄之策,防江之算,备海之宜。”提出应早做准备,凭仗天险来防护蒙古军的南下侵袭。
不久,理宗“诏求直言”,吴潜针对蒙古灭金后的局势,条陈治政九事:“一曰顾天命以新立国之意;二曰植国本以广传家之庆;三曰笃人伦认为纲常之宗主;四曰正学术以还文雅之气脉;五曰广蓄人才以待乏绝;六曰实恤民力致使宽舒;七曰边事当鉴前辙以图新功;八曰楮币当权新制以解后忧;九曰响马当探祸端而图长策。”史书赞其“凡朝政得失,中外利病,尽言无隐”。在这九条治政战略傍边,楮币(即宋﹑金发行的会子等纸币)的变革最有远瞻性,由于金国毁灭,其间一大原因正是由于恶性通货膨胀。吴潜意识到这时南宋国家财政困难,所以提出在商品流通中加快钱银流通的法子,还处理通货膨胀的问题。惋惜其时朝令不通,他的钱银政策虽被朝廷采用,但却推广不力,收效不大。更可悲的是,吴潜的钱银新政触碰了高官高贵的利益,他也因而遭到赏罚。史载其以“直论忤时相郑清之”,被罢官,奉千秋鸿禧祠(在古代“奉祠”有点退养二线的意思)。这次阅历关于吴潜来说,算是一个不小的冲击。
是金子总会发光的。仅隔一年,吴潜就重整旗鼓了。端平二年(1235年),春,吴潜除秘阁修撰,署理江西转运副使。三月,升太常少卿、知镇江府事。在镇江任上,他奏请改小斛斗的容量减免租税,提出“宽恤人户,扶植底子”等十五事,遭到民众的拥护。也在同一年,蒙古军开端南侵,大汗窝阔台派三路戎行攻击南宋,对军事重地襄阳构成包围圈,宋蒙盟约被完全撕碎。南宋朝廷这时才意识到吴潜之前的猜测是如此精确。
呈“也”字形的吴潜墓。
胸襟韬略 初登相位
嘉熙元年(1237年)正月,吴潜署理兵部侍郎并兼检正。吴潜奏请急救襄阳,力主反抗蒙古军,对立议和。八月,吴潜试工部侍郎知庆元府,兼滨海制置使,后改知平江府。在平江期间,吴潜一方面上奏请兵部调拨粮款,一方面实施一系列有用的军事办法。如实施“义船法”御寇,即令三郡所属各县联合起来轮流巡海,“旦日于三江合兵,民船阅之,环海肃然”;别的还设军事戍守要塞,招募精兵前往镇守。在国家危险关头,吴潜展示出了一位政治家、军事家该有的雄才韬略。
尔后,吴潜宦途变化杂乱,基本上在当地上为官,出知过镇江府、临安府、绍兴府、建宁府等。淳祐八年(1248年),吴潜除知福州兼本路安慰使,但他推托到差,不久徙知绍兴府,兼浙东安慰使。
淳祐九年(1249年)冬,吴潜除同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、同提举编修。理宗召对,吴潜面君时曰:“国家之不能无敝,犹人之不能无病。今日之病,不光仓、扁望之而惊,庸医亦望而惊矣。愿陛下笃任元老,认为医生,博采众益,认为医工。青鸟使辈得以效牛溲马勃之助,以不辱陛下知人之明。”标明对治国安邦的殷切期望。淳祐十一年(1251年),吴潜入为参知政事,拜右丞相兼枢密使,后进封金陵郡开国公。迎来了人生的一次巅峰,此刻的他已57岁。
惋惜,这次巅峰并未持续太久。第二年,吴潜自请免除要职,以观文殿大学士身份,提举洞霄宫。《宋史·吴潜传》载曰:“下一年,以水灾乞解机政。”这当然是史官的春秋笔法。事实上,吴潜去职主要是因其整肃朝纲,遭到一批朝臣对立,他很快遭到左丞相谢方叔架空,被诬陷“以萧泰来论其奸滑十罪,如王安石而又过之”等罪名。理宗扛不住朝议,只好借水灾众多、天兆不祥之名,答应吴潜辞去相位。时签书枢密院事的高斯得在其《自叙六十韵》诗中不无慨叹地说:“吴公亦去相,国务堪潸然。”
通往吴潜墓的道上有一块现代立的阐明碑
奸臣当道 无法落职
在今日的泉州涂门街西段,坐落一栋富丽堂皇的祠堂修建——泉州吴氏东观西台大宗祠。大宗祠内尚存有清代状元吴鲁撰书的《温陵合族吴氏祠堂记》、举人吴拱震撰书的《温陵吴氏大祠堂记》,以及进士吴增撰文、吴拱震书写的《东观西台族史和吴氏大宗祠》三方碑记。在大宗祠的正殿内,悬挂一块横匾,上镌“状元宰相”四字,据介绍此匾正是为南宋名臣吴潜所立。吴潜卒后葬于南安东田芹山湖尾山,其后嗣后代也连续迁徙入泉,散居于南安、晋江一带。由于泉州吴氏东观西台大宗祠为泉州吴氏合族并祀的祠堂,故而吴潜族裔亦将其神主位奉祀于这座大宗祠内。能够说,吴潜与泉州的相遇,是前史使然。而假如深究吴潜之死,则与奸相贾似道有着脱不掉的关连。两人的恩怨乃至应算是宋史中的一段传奇。
在吴潜第一次登相被贬的韶光里,贾似道却在官场中“火箭腾空”似的飙升。贾似道的姐姐贾氏是宋理宗的贵妃。凭仗“皇亲”的这层联系,贾似道在官场上要风得风、要雨得雨。淳祐十年(1250年),吴潜还在兼知政事时,贾似道已以端明殿学士之衔坐镇两淮,俨然一方统帅,此刻的他刚才38岁。宝祐二年(1254年),贾似道直接被加官为同知枢密院事、临海郡开国公。宝祐四年(1256年),贾似道加参知政事,已然成为朝廷核心层的要员之一。宝祐五年(1257年),又加枢密院事,威权更盛。
宝祐四年,吴潜被起用为滨海制置使,判庆元府。在庆元府的三年任期内,吴潜开阃海道,堆集府财,并“代民输帛”,大幅减轻了大众的税赋担负,政声斐然。但此刻的他早已有心归耕山野,屡疏求退,终究取得诏许。开庆元年(1259年),吴潜回来家园。回忆宦海浮沉的终身,他用感伤的笔调写道:“十日为山客,今朝问水程。沙横凝港断,滩汛觉舟轻。远近村舂合,凹凸渔火明。回头忽苍茫,一望一关情。”吴潜认为这回能够留在家园享用乡居清福,不用再看朝中小人弄权、贻误国务了。但居乡不过一个多月,理宗就又把他召回朝,“以醴泉观察使兼侍读,奉朝请”。职责所在,吴潜返朝后,几回对理宗进忠言,期望皇帝能“畏天命,结民意,进良才,通下情”。十月,吴潜再度拜相,为左丞相兼枢密使,封庆国公,晋封许国公。
重获相位也为吴潜之死埋下伏笔,由于他挡住了贾似道的提升之路。宝祐六年(1258年),蒙古发兵侵略南宋。宋理宗忙命贾似道赴汉阳督战,顺带帮助鄂州。但贾似道这个花花太岁哪懂兵书,他在前哨的几番骚操作,令宋军节节失利。为逃避烽火,他乃至无耻地私下里向敌人纳币求和。眼看贾似道就要声名狼藉,没想到此刻元宪宗蒙哥遽然暴毙于合州东边的垂钓城,在前哨率兵作战的忽必烈火速班师还朝抢夺皇位。贾似道捡了个大便宜,把这退兵的劳绩全揽到自己身上。理宗大喜,遂封贾似道为少师、卫国公。
此前,贾似道在汉阳督战的时分,丞相吴潜曾采用督查御史饶应子的主张,命贾似道移师黄州(今湖北黄冈)以抗元军。贾似道接到调令,确定吴潜这样做是欲借元军之刀置自己于死地,非常怨恨,伺机报复。贾似道处处探听音讯,探听到理宗对吴潜在最初宋蒙交兵之际,因军情紧迫,往往先斩后奏的行为较为不满,便不断在理宗面前离间他与吴潜的联系。景定元年(1260年)四月,贾似道令侍御史沈炎疏劾吴潜过错,诬陷吴潜指挥作战不力、在立储问题上“奸谋意外”等罪名,导致吴潜再度罢相落职,以观文殿大学士提举洞霄宫。《宋史·贾似道传》称:“似道遂陈建储之策,令沈炎劾潜措置无方。”秋七月,攀交贾似道的侍御史何梦然,上疏弹劾吴潜“欺君无君之罪”,理宗一怒之下将吴潜“谪建昌军,寻徙潮州,责授化州团练使、循州(今广东龙川一带)安顿”。
漳州木棉庵内曾演出一段传奇故事
中毒而亡 临终在世
“边马南来动冬风,屡陈长策矢孤忠。群豺横暴嘉谋遏,仪凤高飞工作空。愁恨暗消榕树绿,寸心漫拟荔枝红。欲知千载英豪气,尽在风雷一夜中。”这是吴潜徙迁至循州后,在生命的最终时期写的三首《在世诗》之一,诗风既昂扬又凄劲,悲苦颜色浓郁。
吴潜抵达循州后,居住东山寺(曾为循州贡院)。循州城坐落东江西畔,每年入夏旱季,十涝九灾,大众的农田房子常常受淹。吴潜曾在宁波鄞江构筑过许多坝堰,他把管理鄞江水患的技能带到了循州,手把手教当地人修堤防洪,使循州城从此免受水灾。他还在东山寺内办起了“三沙书院”,向当地士子教授理学精华、经科要义,赢得学子们的敬爱。
尽管吴潜已被贬至千里之外,但贾似道仍对他不放心,不时想着加害于他。不久,贾似道即选择了一名叫刘宗申的亲信官员任循州太守,密令他让吴潜“走不出”循州。有文献记载“吴潜中毒”的传说,文称刘宗申一就任,吴潜便有了警惕。刘宗申先是遣人在寺院的井水里投毒。吴潜却先有防范,悄然在屋内床下掘了一口水井,幸免于难。刘宗申见一计不成,又生一计,想借设宴之名除去吴潜,但被吴潜婉拒。刘宗申不愿罢手,强行把宴席设在吴潜住处,成果吴潜被灌食物和美酒后中毒,全身肿胀,气喘难眠。吴潜自知死期将近,与人曰“吾将逝也,夜必雷风高文”。景定三年(1262年)五月十八日夜,东山寺上空公然雷声高文,暴风夹着大雨,一代忠贤能臣吴潜在屋中“安坐而逝”,完毕了他生命中最终一段“悲悲复怨愁,瘦弱更瘦弱”的年月。吴潜“中毒之说”虽史书无载,但他临终前所写的《在世颂》第三首诗的确预言性地称:“生在湖州新市上,死在循州贡院中。一场杂剧也好笑,来时无物去时空。”吴潜生前著有《履斋遗集》,词集有《履斋诗余》等。为留念吴潜,循州人将他谪居的东山寺改名为“正相寺”,寺院旁的开元塔改称“正相塔”,今塔仍存。
除去吴潜后,贾似道有一段时间的确青云直上。理宗驾崩后,度宗即位,不久贾似道即升任太师、平章军国重事,独揽大权。但这份荣华富贵并不持久。咸淳九年(1273年),襄阳凹陷。德祐元年(1275年),贾似道率13万精兵班师迎战元军于丁家洲,成果惨遭大北,逃奔扬州。朝野震恐,言论大哗,官民一齐要求杀贾似道以谢全国。在强壮的压力下,谢太皇太后只得将贾似道革职,“谪为高州团练使、循州安顿,籍其家”。此刻距景定元年吴潜“授化州团练使、循州安顿”仅隔缺乏15年,天道轮回何其快也!其时即有无名氏赋《长想念》曰:“上一年秋,本年秋,湖上人家乐复忧,西湖仍旧流。吴循州,贾循州,十五年前一回头,人生放下休。”
但是,吴潜尚能走到循州,贾似道却不能。在南贬的路上,贾似道沿途为万民厌弃。并且无巧不成书,押送他的县尉郑虎臣,正是曾被他虐待致使气死的太学生郑隆的儿子。郑虎臣早就对贾似道咬牙切齿了,想到不只父亲被这奸贼逼死,连吴潜这样的良相也死在这个家伙手上,气就不打一处来。一路上郑虎臣成心一再给贾似道尴尬,想逼他自杀。但贾似道苟且偷生,还试图苟延残喘。德祐元年八月,贾似道一行人来到漳州的木棉庵歇脚,郑虎臣再次暗示贾,让他自杀。贾似道不听,说:“太皇答应我不死,有诏让我死就死。”郑虎臣听后不由怒火中烧,跟着一句“我为全国杀你,虽死何憾”的咆哮,他用大槌锤毙贾似道。现在,在漳州龙海的九龙岭下,仍可见木棉庵耸峙道旁。庵外榕荫下竖立一长方形石碑,高3米多,宽1米许,镌刻“宋郑虎臣诛贾似道于此”十个大字,此石碑为明代抗倭名将俞大猷所立,后断半截。清乾隆间,龙溪知县袁本濂重立该碑。碑前方后来还建了一座木棉亭。
墓的左前方有“宋状元宰相”竖石碑。
长逝青山 史书留芳
车到南安东田的芹山湖尾山,沿着盘山公路开至半山腰。下车步行穿过一条两头满是绿树的小道,不远处便见一块大石碑立于道畔,细心一看发现这是1985年立的吴潜墓的阐明碑,有点类似于古代的墓道碑了。持续向前行约30米,即见一座“也”字形的古大墓,墓丘坐北向南,当地人称其为“也字墓”。墓前无碑,却有一弧形石屏,上镌双狮戏珠,应为现代重修之物。墓的左前方有“宋状元宰相”竖石碑,右前方则有“吴府”石碑。据介绍,该墓即为南宋状元宰相吴潜之墓。墓分双层,上层石埕较宽,基层与路途相接。墓较简练,未见石翁仲、石虎、石羊、石马等物。周边绿荫叠翠,墓前一片开阔,能够远眺巍巍仙洞山,风景俊美。
据东田当地人介绍,吴潜在广东循州被奸臣贾似道暗杀后,家人为保全其尸骸,将遗体安顿于棺内运出循州,一路护卫至其时较为富贵的港都泉州,密葬于南安东田的湖尾山间,并留下一支吴姓守墓人。后来,吴潜后代亦有人迁徙泉州,其后嗣今散居南安、晋江一带。而据安徽宣城和浙江德清的媒体近年报导,在宣州及德清都建有吴潜的衣冠冢。
风卷年月,现在距吴潜和贾似道这对存亡冤家的时代已曩昔700余年。从前的万人之上也好,忠奸两分也罢,早已掩入史书的某些旮旯,鲜有问津。不过,人心的雕镂永不漫漶,恰如木棉庵外的那块石碑,白底红字,迄今望之仍然有着动魄悸魂的冷峻。
(来历:泉州网记者 吴拏云 文/图(除署名外))
告发/反应
在线客服
服务热线

24小时咨询热线:

4006666666

微信咨询
黑料吃瓜su网
返回顶部